郵件系統(tǒng):
用戶名: 密碼:
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
位置: 首頁 》要聞 》學會要聞
《人民日報》刊發(fā)王其江同志文章

時間:2018-06-27   來源:人民日報  責任編輯:att2014

  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8年06月26日 07 版)

為智慧社會建設提供法學支撐

王其江

  當今時代,科學技術飛速發(fā)展,互聯網、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滲透到社會生產生活各個方面。智慧城市、智慧社區(qū)、智慧交通、智慧司法等新事物、新形態(tài)不斷涌現,智慧社會正大步向我們走來。智慧社會建設與法治中國建設密切相關。法學研究者應積極作為,高度關注智慧社會建設中的法治問題,加強相關法學研究,為智慧社會建設提供法學學理支撐。

  強化政治意識,堅持正確研究方向。法治具有鮮明的政治性,法學研究要旗幟鮮明講政治。習近平同志強調,必須把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,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,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,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,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,發(fā)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。這為法學研究指明了方向。建設網絡強國、數字中國、智慧社會,就要立足我國發(fā)展新的歷史方位,全面貫徹新發(fā)展理念,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,以新動能推動新發(fā)展,以新發(fā)展創(chuàng)造新輝煌。習近平網絡強國戰(zhàn)略思想系統(tǒng)闡明了一系列方向性、全局性、根本性、戰(zhàn)略性問題,是建設網絡強國、數字中國、智慧社會的行動指南。廣大法學研究者要深入學習貫徹包括網絡強國戰(zhàn)略思想在內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,圍繞智慧社會建設中如何堅持黨的領導、樹立法治意識、保障公民權利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入研究,為建立和完善智慧社會建設的相關法律法規(guī)、推進和保障智慧社會建設法治化作出積極貢獻。

  強化問題意識,深化對重大課題的研究思考。智慧社會建設是一項系統(tǒng)工程,涉及社會建設各領域各環(huán)節(jié),包括從理念到制度、體制、機制等方方面面,既是當代中國法治變革的重要動力,又是法治中國建設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。智慧社會建設既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,又需要法治的規(guī)范與保障。目前,面對智慧社會的迅猛發(fā)展,相關法律法規(guī)和管理機制還存在很多空白和薄弱環(huán)節(jié),亟須法學研究者深入研究,加快填補空白、補齊短板。廣大法學研究者應與法治實務工作者、基層工作者、科技工作者等開展協同攻關,圍繞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智慧社會建設,努力產出一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水平研究成果,為將智慧社會建設納入法治軌道提供科學管用的理論。推進智慧社會建設,既要注重研究新理論,又要注重傳承好經驗。特別是那些經過長期實踐檢驗、適合我國國情與文化特點的成功做法,應當堅守和發(fā)揚。廣大法學研究者應加強對社會建設成功經驗和做法的關注與研究,與時俱進地將其運用到智慧社會建設中,使其不斷煥發(fā)活力、充分發(fā)揮作用。

  強化實效意識,抓好研究成果轉化運用。理論研究必須與實踐緊密結合,堅持從實踐中來、到實踐中去,才能具有強大生命力。判斷法學研究成效如何,最重要的標準不是課題大小、論文多少,而是是否推動了現實問題解決,是否推進了法治決策和實踐,是否促進和維護了社會公正與和諧穩(wěn)定,是否增加了人民群眾的福祉。在智慧社會建設法治研究中,法學研究者應注意將創(chuàng)新觀點、具體對策及時與有關部門對接,使更多的研究成果進入實踐層面,為智慧社會建設實際工作服務。有關部門應做好頂層設計,暢通學術研究與法治建設實踐之間的渠道,為學者更好開展研究創(chuàng)造有利條件,用法治手段確保智慧社會建設安全高效進行。

  (作者為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、副會長)

全文
搜索

關注
微信

關注官方微信

關注
微博

關注官方微博

網絡
信箱